当一只薄荷色的 LABUBU 雕塑在北京永乐拍卖行以 108 万元落槌,刷新潮流玩具拍卖纪录时,潮玩圈似乎迎来了 “价值巅峰” 的证明;可短短一周后,LABUBU 3.0 系列盲盒在二级市场价格近乎腰斩,整盒售价较高位暴跌近 50%。这场戏剧性的价格 “过山车”,不仅撕开了潮玩市场非理性狂欢的一角,更将核心命题抛向行业:当 “稀缺性” 的泡沫褪去,潮玩品牌的真正生命力究竟藏在何处?
顶流光环下的隐忧:高溢价狂欢与核心用户的 “割裂”
长着九颗尖牙的 LABUBU,早已不是普通的玩偶。海外门店外排起的数小时长队,顶流明星主动与之同框的曝光,让这只 “丑萌” 形象成为潮玩圈的流量符号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,其溢价更是达到惊人水平 —— 原价 99 元的 LABUBU 3.0 搪胶挂件,被炒至 200-400 元;隐藏款的挂牌价甚至突破 2000 元,溢价超 20 倍。
但这场由 “稀缺性” 驱动的狂欢,正在悄然割裂品牌与核心用户的关系。对于真正因 “喜爱” 而收藏的消费者而言,“黄牛” 囤积居奇、炒作价格的行为,让他们不得不面对 “望娃兴叹” 的困境 —— 想用合理价格拥有心仪产品,却被投机者挡在门外。而当消费逻辑从 “情感认同” 转向 “利益炒作”,品牌积累的口碑与信任便会逐渐流失,原本围绕 IP 构建的情感联结,也可能沦为短期套利的工具。这种 “核心用户被挤出,投机者主导市场” 的现状,无疑为潮玩品牌的长期发展埋下隐患。
主动 “戳泡”:泡泡玛特的自我革命与理性回归
面对稀缺性带来的市场乱象,泡泡玛特选择了一条 “反直觉” 的路 —— 主动打破自己构建的稀缺性壁垒。今年 6 月 18 日,公司官宣对 LABUBU 等部分热销产品启动大规模补货,通过持续扩大生产、增加市场供给,让真正喜爱的消费者能 “平价买到心头好”。
这一举措在短期内引发了连锁反应:二级市场相关产品价格支撑力骤降,甚至带动泡泡玛特股价出现波动。但从长期视角看,这更像是一场关乎品牌未来的 “自我革命”。通过加大供给,泡泡玛特正在剥离 “稀缺性” 对品牌价值的过度捆绑,将市场从 “投机导向” 拉回 “消费本质”—— 让产品回归到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手中,而非囤积在黄牛的仓库里。这种 “短期让利换长期信任” 的选择,实则是对潮玩行业逻辑的重塑:潮玩的核心不应是 “买不到的稀缺”,而是 “人人可享的热爱”。
跳出情绪消费陷阱:从 “流量爆款” 到 “长期 IP” 的转型
近年来,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潮玩品牌,精准踩中了年轻群体的 “情绪消费” 需求。LABUBU 的 “丑萌” 设计,戳中了年轻人追求独特、释放压力的情感痛点;盲盒机制与限量发售制造的稀缺性,进一步放大了 “收藏欲” 与 “获得感”。但情绪消费的特点在于 “飘忽不定”—— 热度来得快,退得也快。若品牌始终依赖 “稀缺性 + 情绪刺激” 的模式,终将陷入 “爆款依赖症” 的陷阱:一个 IP 热度褪去,便需重新寻找下一个流量突破口,难以形成持续的品牌沉淀。
泡泡玛特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。从 2006 年诞生的 MOLLY,到 2015 年出现原型的 LABUBU,再到 2019 年问世的 DIMOO,其爆款频出的背后,是一套成熟的 IP 孵化机制在支撑:对于经典 IP,通过跨界联名、技术焕新(如融入 AR、手作工艺)延长生命周期;对于新 IP,则借助自动售卖机等渠道进行小规模测试,根据市场反馈淘汰无效方案、优化产品设计,避免 “盲目推出、快速扑街” 的浪费。这种 “老 IP 常青,新 IP 迭代” 的矩阵化运营,让品牌摆脱了对单一爆款的依赖,构建起更具韧性的 IP 生态。
价值重构:从 “卖玩偶” 到 “造生态” 的升级
真正的 IP 价值,从来不止于 “卖玩偶”。泡泡玛特正在尝试将 LABUBU 等 IP 从 “实体产品” 延伸为 “场景化体验” 与 “多元化生态”,让 IP 成为连接用户的情感纽带。
在北京,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凭借高互动性、强参与感的设计,成为文旅新地标 —— 游客不再是 “买完就走”,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,与 IP 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记忆;在成都,挂满 LABUBU 公仔的 “许愿树” 结合灯光秀,将静态的玩偶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场景,让潮玩从 “收藏品” 变成 “潮流生活方式的符号”。这些尝试的核心,是将 “一次性消费” 转化为 “长期情感联结”,让用户对 IP 的喜爱,从 “拥有产品” 升级为 “认同文化”。
与此同时,泡泡玛特还在拓展 IP 的商业化边界:从家电联名到影视动画合作,再到珠宝领域的跨界,试图构建一个 “IP 无处不在” 的多元化商业生态。这种布局的本质,是让 LABUBU 等 IP 从 “玩偶形象” 成长为 “有故事、有场景、有延伸” 的生命体 —— 就像迪士尼的动画宇宙、乐高的创意体系,IP 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类,而是能渗透到用户生活的多个维度,形成持续的品牌影响力。
结语:潮玩行业的 “去泡沫化” 与价值回归
LABUBU 的价格波动,或许是潮玩行业 “去泡沫化” 的一个缩影。当市场不再为 “稀缺性” 盲目买单,当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潮玩消费,行业终将回归本质 ——IP 的生命力,不在于短期的价格爆炒,而在于长期的情感认同;品牌的价值,也不在于制造 “买不到的狂欢”,而在于构建 “能留住人的生态”。
对于潮玩企业而言,泡泡玛特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:摆脱对 “稀缺性” 的路径依赖,通过 IP 孵化机制的完善、场景体验的创新、商业生态的拓展,让 IP 拥有真正的长期生命力。毕竟,能经受住时间淘洗的,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泡沫,而是那些能与用户建立真诚联结、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品牌内核。